“評理說事點”疏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拂曉新聞網--拂曉報訊 (通訊員 趙恩潤 記者 路楊) “要不是村頭的評理說事點,我和鄰居這堵墻的糾紛,怕是得鬧到法庭去。”日前,碭山縣唐寨鎮唐寨村村民王大爺看著自家與鄰居張嬸家新砌的“和睦墻”,忍不住念叨起“評理說事點”的好處來。
此前,兩家因宅基地邊界發生爭執,村“評理說事點”的老書記調解室成員翻出老臺賬、請年長村民回憶分地場景,用“情理法”掰開揉碎了說,最終讓雙方握手言和,還一起商量著砌了道“和睦墻”。
這是碭山縣“評理說事點”化解基層矛盾的縮影。近年來,碭山縣針對基層治理中“矛盾化解難、民意表達堵、服務群眾遠”等痛點,創新打造遍布城鄉的“評理說事點”網絡,讓群眾話有處說、理有處評、事有處辦。
織密網絡,讓群眾說理有“陣地”。周寨鎮張老家村幾位老黨員、老村干部組成調解隊伍,“老執說事”點成了村民常去的地方。“以前村民有矛盾,要么悶在心里憋出火,要么跑到鎮里找干部。”張老家村黨總支書記介紹,自從村里設了“評理說事點”,村民有啥不痛快,出門走幾步就能找“說理人”,小事當場就能化解。
目前,碭山縣已建成鎮、村兩級室內外百姓評理說事點192個,實現縣域全覆蓋,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在此基礎上,打造了“老書記調解室”“鄉賢調解室”等12個特色品牌點,這些特色點融入了當地的“孝善文化”“鄉賢文化”等元素,如唐寨鎮的“鄉賢調解室”,邀請退休教師、企業家等鄉賢擔任調解員,用村民熟悉的“土話”講政策、論道理,讓矛盾調解更接地氣。
建強隊伍,讓群眾遇事有“幫手”。“王大哥,您咨詢的養老保險提檔流程,我給您帶來了……”一大早,碭城鎮土山社區“評理說事點”信息員就上門講解政策。該社區專職信息員每周坐班2次,其余時間均外出走訪收集訴求。
為保障“評理說事點”高效運轉,碭山縣為每個點位配備至少1名專(兼)職信息員,負責傾聽訴求、記錄問題,實行“定期坐班+主動走訪”模式,固定點位每周服務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時。各鎮(園區)建立信息員花名冊,定期培訓政策法規、調解技巧等。李莊鎮信息員王猛說,培訓讓他從“門外漢”成了群眾信賴的“貼心人”。如今,全縣192名信息員成了基層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解決了不少群眾操心事。
普法在前,讓群眾處事有“準則”。“大家看這個案例,鄰居之間借錢不還,鬧到法院多傷和氣,咱們評理說事點就能幫著調解……”在程莊鎮“評理說事點”,司法所工作人員結合案例為村民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關鄰里糾紛的相關內容。
“評理說事點”還發揮前沿陣地作用,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通過設立圖書角、發放宣傳材料、舉辦活動等提升群眾法治意識。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普法活動200余場次,發放材料5000余份,惠及近萬人次。
多元化解,讓群眾矛盾有“解法”。在玄廟鎮吳寨村,兩戶村民因土地流轉租金爭執,村說事點信息員上報后,鎮里聯合司法所、村委會組成調解小組,多次上門促成雙方重簽協議。
“簡單訴求當場處置,疑難矛盾聯動調處。”碭山縣司法局負責人介紹,該縣建立信息收集、社情報告等制度,確保矛盾調處規范。今年上半年,“評理說事點”排查化解糾紛2560件,通過意見箱、走訪等收集群眾建議112條,涉及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等,當地及時梳理辦理,讓訴求件件有著落。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暨六屆五十一次主席會議召開 07-31
-
2上半年宿州市外貿進出口增幅全省第一 07-30
-
3楊軍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07-29
-
4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⑦ |賡續,汴水文脈越千年 07-21
-
5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
-
6全市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召開 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