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煥新升級 群眾幸福加碼
“以前擺攤像打游擊,現(xiàn)在有了固定位置,再也不用東躲西藏了。”8月5日,在泗縣丹鳳橋北的夏季臨時瓜果疏導點,瓜農張順正忙著擺放自家種的西瓜。
入夏以來,泗縣在城區(qū)設置了14處110個瓜果臨時疏導點,讓像老張這樣的本地農戶找到了“安家之所”。這些統(tǒng)一規(guī)劃的攤位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更成為城市管理“剛柔并濟”的最好詮釋。
疏堵結合 管理更有溫度
如今,走在泗縣街頭,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對細節(jié)的用心。城市管理創(chuàng)新帶來的良性效應正在城市各個角落延伸。
“以前推著車到處跑,見著城管來了就躲,現(xiàn)在有了固定的地方,心里踏實多了。”在泗縣運河街道東城虹郡小區(qū)附近的便民攤點上,賣早點的李師傅一邊麻利地給顧客打包豆?jié){,一邊感慨道。
泗縣城管局執(zhí)法大隊負責人介紹:“這些流動攤點看著小,卻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多部門聯(lián)動協(xié)作,我們在城區(qū)精心選址,設置了近800個便民攤點,既方便了群眾,又不影響市容。”
這些由城管部門劃出來的便民點位,讓攤販有了安穩(wěn)生計,也減輕了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負擔。“以前流動攤販走了,地上全是爛菜葉、塑料袋,打掃起來特別麻煩。”負責這片區(qū)域的環(huán)衛(wèi)工周師傅說,“現(xiàn)在劃了線、定了時,收攤時攤主自己就把衛(wèi)生打掃干凈了,我們省了不少事。”
在管理共享電車方面,泗縣也下了不少功夫。“以前車子亂停亂放,路都不好走。”市民李女士說,“現(xiàn)在不一樣了,車子擺得整整齊齊,看著就舒心。”泗縣城管局制訂了專項整治方案,宣傳文明出行的同時督促企業(yè)加強管理。執(zhí)法人員表示:“隨著城市管理措施的落細落實,市民的自覺性也在不斷提高,城市秩序越來越好。”
智慧賦能 破解治理難題
走進改造后的玉蘭菜市場,明亮的燈光照亮每個角落,地面干凈整潔,再也不見往日的污水橫流。近年來,泗縣政府投入真金白銀用于菜市改造項目,不僅重新鋪設了地磚、改造了排水系統(tǒng),還安裝了智能電子顯示屏,讓各類商品價格一目了然。正在挑選蔬菜的張大媽笑著說:“現(xiàn)在多好,攤位擺得整整齊齊,菜價在顯示屏上看得明明白白,我們老百姓買得也放心。”
城市的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上,更藏在那些“看不見”的細節(jié)里。在北部新城,曾經讓居民頭疼的內澇問題隨著雨水管網改造一期工程的完工而成為歷史。“以前下大雨就積水,現(xiàn)在再大的雨也能及時排走。”家住城市之光小區(qū)的居民李阿姨道出了這項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更令人稱道的是,泗縣還引入了管道機器人和GIS系統(tǒng),給地下管網做“體檢”,讓城市“毛細血管”的運行盡在掌握。
出行的便利同樣彰顯著城市的智慧。“以前開車出門,找個停車位能轉悠半天。”市民陳先生深有感觸,“現(xiàn)在不一樣了,學校周邊新增了不少限時停車位,接送孩子方便多了。”近年來,泗縣城區(qū)新增公共停車位近萬個,節(jié)假日免費開放機關單位停車場800余個泊位。同時引入智慧停車系統(tǒng),通過物聯(lián)網和大數據分析,市民通過手機即可實時查詢車位,不再為停車犯難。
共建共享 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
三伏天里,烈日炎炎。在工會驛站,剛剛結束上午工作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們正在這里休息,環(huán)衛(wèi)工李建軍喝下一碗綠豆湯解暑。夏天有綠豆湯,冬天有姜茶,端午、中秋等節(jié)假日還有禮物。這種“四季關愛”的機制,讓城市美容師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傍晚時分,中央公園逐漸熱鬧起來。孩子們在沙坑里嬉戲玩耍,老人們在長椅上閑話家常,圖書館里閱讀的市民沉浸在書香中。“能帶著孩子在這里玩耍,累了就席地而坐,這種感覺真好。”帶著孫女來休閑的張先生笑著說。這些被精心打造的“城市客廳”,正在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城市管理就像繡花,既要講究針腳細密,又要注重整體美感。”泗縣城管局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泗縣城市治理的核心理念。
城市的溫度,不僅體現(xiàn)在城市管理上,更體現(xiàn)在與市民共建共享的點點滴滴中。近年來,泗縣城管局創(chuàng)新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通過監(jiān)督舉報熱線、市民議事廳、“隨手拍”小程序等多元渠道,讓每位市民都能成為城市管理的參與者和監(jiān)督者。“有啥不滿意的,打個電話就能反映,解決問題也快。”市民王先生說。從綠意盎然的街頭巷尾,到整潔有序的背街小巷;從便民利民的季節(jié)性疏導點,到未雨綢繆的防洪排澇工程,泗縣的每一項舉措,都是政府與市民攜手共建的生動實踐。
泗縣的城市建設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城市之美,不僅在于光鮮亮麗的外表,更在于對每一個普通市民日常需求的細致關照。在這里,精細化管理不是冷冰冰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充滿溫度的人文關懷;城市建設不是追求政績的形象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
■拂曉報通訊員 王寶林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1096萬立方米淮河水“馳援”宿州 08-06
-
2
-
3上半年宿州市水利建設投資增幅全省第一 08-04
-
4
-
5全市季度工作會議召開 08-01
-
6楊軍任東走訪慰問駐宿部隊和消防救援人員 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