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種養奏響“致富強音”
通訊員 張祖北
日前,蕭縣劉套鎮鄭莊村的皖鳴金蟬養殖繁育場再次迎來“雙豐收”,地上蘆筍基本售罄,地下金蟬“金甲出關”。在這里,蘆筍枝條化身“生命銀行”,蟬卵變身“地下黃金”,“地上摘筍、地下刨金”的立體種養模式,奏響鄉村振興的“致富強音”。
一大早,負責人王建設就在繁育場大門旁指揮工人清點金蟬,裝車發往周邊集市。“我這個場地一夜能逮6萬多只金蟬,最初上市時是每只1.2元出售,現在每只能賣到0.9元。除去工人工資,平均一夜能收獲4.5萬元。”王建設說。
王建設早年曾在江蘇鹽城東臺市的一家金蟬養殖基地打工,對金蟬養殖有著豐富的經驗。2017年,他返回家鄉建設皖鳴金蟬養殖繁育場,占地300多畝。如今,繁育場內柳樹繁茂,樹行間,除了零星剩下的蘆筍,最為醒目的便是金蟬繁育大棚。
“柳樹成活率高,雖然枝葉味苦,可蟬喜歡吸食。建場時,按間距2.5米標準栽植柳樹,樹株間的空地栽植蘆筍。”王建設介紹,蘆筍發達的根系為金蟬提供理想棲息地和食物,金蟬養殖對農藥的禁忌也提升蘆筍品質,實現綠色種植。既收蘆筍又養金蟬,空間得到高效利用,效益成倍增加。王建設表示,蘆筍當年見收益,每年每畝能賣四五千元;而金蟬則需二至三年,像如今的這茬金蟬,除去工人工資后估計能賣到120多萬元。
該場出售的不僅是蘆筍和金蟬。在金蟬繁育大棚,王建設指著架子上掛的樹枝介紹,這兩年開始培育蟬卵,每天有工人專門按照標準給它們濕水保溫。蟬卵枝一根能產蟬1000多只,目前一年的蟬卵枝售價0.3元/根,二年的售價0.5元/根,從今年四五月份起,養殖場靠賣蟬卵枝已盈利50多萬元。此外,干蟬殼也可以賣,每斤320元左右,一年最低能賣8萬元。
“俺平時主要負責管理蘆筍、給卵枝施水、收集蟬殼等,一個月的保底工資在2600元。此外是夜里捉蟬,按小時計費,每小時10元,多勞多得,一夜又能掙80多元!”長期在場內干活的村民胡化說。目前,整個基地像胡化一樣的民工有100多人。
樹間種蘆筍,樹下養金蟬;棚內育卵枝,棚外售蟬殼。多年來,王建設憑著這套生產模式,不僅讓自己收獲了財富,也讓周邊村民有了就業增收的機會。據了解,該縣許多鄉鎮村民從2023年開始利用自有林地或流轉土地參與金蟬養殖;有的村子還設立蘆筍采收、金蟬捕捉等季節性崗位,帶動附近群眾務工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已成立從事金蟬養殖的大型企業11家,其中金蟬養殖場7家、合作社3家、公司1家,新發展金蟬養殖戶130余戶;蘆筍種植面積已增至4000余畝,帶動100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近6000元。一條生態循環鏈正串起經濟增收鏈,在廣袤林田間鋪展雙循環致富圖景。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融入長三角 宿州加速跑 08-20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