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打造梨樹王農文旅綜合體
近年來,碭山縣依托梨樹王景區打造梨樹王農文旅綜合體,圍繞“水果種植+文旅融合+數字電商+特色民宿”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做精一顆“梨”、做活一棵“樹”、做強一張“網”、做優一間“房”,打造極具特色的農文旅綜合體。
做精一顆“梨”:老梨樹結出“科技果”
走進良梨鎮良梨村的“數字果園”,果農李建國正用手機掃描梨樹上的二維碼,屏幕上立即顯示出這棵樹的生長數據:“土壤濕度65%,光照時長8小時,預計采摘期9月15日。”“以前憑經驗,現在靠數據,梨子又好看又好吃。”李建國笑著說。
作為碭山酥梨的發源地,良梨村擁有百年以上古梨樹近萬株。為守護這份“活遺產”,綜合體為每棵古梨樹建立了“電子檔案”,記錄樹齡、生長狀況和養護歷史。同時,通過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集約化管理。村民王秀蘭加入合作社后,自家梨園的收入從每年2萬元漲到了3.5萬元。“統一施肥、統一采摘,還不愁賣,這日子越過越甜。”王秀蘭高興地說。
如今,“梨農公社”“良酥”等品牌已走進各大商超,借助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梨的“成長軌跡”。去年,僅“良酥”品牌的銷售額就突破8000萬元,小酥梨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金果子”。
做活一棵“樹”:古梨園變身“打卡地”
“大家看,這就是我們碭山的‘梨樹王’,樹齡超過300年,每年能結4000多斤梨。再過一個月,這里的梨子就成熟了。”近日,導游張曉倩正帶著游客在“梨樹王”景區講解。據了解,每年3月底和9月初,這里的“梨花節”“采梨節”都會吸引眾多游客。農家樂老板劉敏忙得腳不沾地:“光是梨花節這半個月,收入就抵得上過去半年,客人最愛點的就是我們的特色土菜。”
依托萬畝古梨樹群,梨樹王農文旅綜合體打造出兩條特色旅游線路:沿文家河的“水鄉風情線”和沿梨花帶的“花果觀賞線”。在侯樓中心村,游客跟著村民學做梨膏;在皖北農耕文化展覽館,老犁耙、舊紡車訴說著農耕故事;在梨樹王酒坊里,剛釀好的梨酒香氣撲鼻。釀酒師傅周大爺說:“這酒用新鮮的酥梨發酵,游客嘗了都會買幾瓶帶走。”
暑假期間,“果樹認領”項目成了家庭親子游的新選擇。合肥游客陳女士給孩子認領了一棵梨樹:“平時能通過手機小程序看到梨樹生長,秋天帶孩子來采摘,既有趣又有意義。”目前,已有300多棵梨樹被各地游客認領。
做強一張“網”:直播間里的“致富經”
“家人們,這是咱們正宗的碭山酥梨做的梨膏,潤肺止咳。”鏡頭前,村民郭磊正介紹著當地的特產梨膏。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憑借接地氣的直播風格在抖音積累了大量粉絲。“以前梨熟了怕爛在地里,現在對著手機直播就能賣到全國各地。”郭磊說。
作為“中國區塊鏈第一村”,良梨村早已搭上電商快車。村里不僅與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平臺合作,還建起了電商服務中心,免費為村民培訓直播技巧。村民張艷秋以前在外打工,去年回鄉做直播,現在每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中心教我們拍視頻、做售后,連快遞都能上門取件,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如今,村里像張艷秋這樣的“新農人”有200多人,他們用手機、電腦織起了一張從田間到云端無形的“網”,讓碭山酥梨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做優一間“房”:老農房煥發“新生機”
在魏寨民宿群,村民吳桂蘭正在打掃客房。她家的老房子通過流轉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每年能拿到兩萬元租金,自己在民宿當保潔,每月還能多賺2000元。“房子變漂亮了,我們腰包也鼓了。”吳桂蘭自豪地說。
梨樹王農文旅綜合體通過宅基地流轉、出租等方式,盤活了60多棟閑置農房。民宿運營負責人介紹:“我們保留了皖北民居的特色,又加入了梨文化元素,游客住得舒心,村民也能分紅。”數據顯示,這些民宿每年為群眾增收近3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
如今的梨樹王農文旅綜合體,不僅是一個景區,更是一個鄉村振興的“引擎”。從一顆梨的品質升級,到一棵樹的文旅價值挖掘,再到一張網的市場拓展、一間房的民生改善,這里正用農文旅融合的“乘法”,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記者 路楊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實地督導固廢傾倒問題整改工作 08-21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