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書”馬軍:扎根田野興產業 帶富鄉親促振興
在埇橋區順河鎮岳喬村,連片玉米生機勃勃,果樹陣陣飄香。退役軍人馬軍扎根這片熱土,不僅帶領村民治理農田、發展農業,更交出了鄉村振興的亮眼成績單。
“我擔任村書記之后,看到村里的土地到秋季常因內澇減產,心里特別著急。”談及返鄉干事的初心,馬軍回憶道,“當時就想著自己先帶頭承包土地,把該挖的溝渠挖好,徹底解決農田淹水問題。”憑借在部隊練就的執行力,馬軍迅速帶頭投入農田水利治理工作。“今年治理后,農田再也沒淹過水了!”他欣慰地說。在他看來,治理好土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土地增產、帶民致富,才是肩上更重的責任。
早在個人創業初期,馬軍就決心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他先精心挑選了幾個玉米品種進行試種。“我自己先種出成效,讓村民親眼看到。他們覺得哪個品種好,就來咨詢,我們再推廣這個品種,讓大家都能提高收成。”正是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推廣方式,很快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馬軍的探索,離不開順河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從選種育苗到市場銷售,鎮里的農業服務站全程指導,還主動協調落實了農業保險,給我們這些返鄉創業的退役軍人吃下了‘定心丸’,讓我們敢闖敢干!”同時,鎮黨委積極指導村“兩委”幫助銷售農產品等,為產業打通了穩定的銷路。
在馬軍的帶領下,岳喬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清晰、效益顯著。“村集體經濟方面,我們種了350畝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120畝石榴樹,還配套發展林下種養殖。”馬軍詳細算了一筆經濟賬,“其中100畝石榴樹下套種花生,年增收5至6萬元;350畝糧食作物,年增收40至50萬元,再加上石榴果加工成石榴汁和林下養雞的收益,村集體年收入能突破100萬元!”這筆可觀的收入,正成為改善村內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的“源頭活水”。
產業的興旺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隨著秋收臨近,馬軍介紹道:“玉米收獲期即將到來,到時需要10余名工人從事機械作業;機械收割后,還需人工撿拾、裝運漏收的玉米棒子,預計共需要15至16名村民參與。”村民們在家門口既能獲得不錯的收入,又能兼顧家庭,實現了“務工顧家兩不誤”。
順河鎮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張菡充分肯定了馬軍這類“兵支書”的作用:“我們積極鼓勵退役軍人參與基層治理,選拔優秀退役軍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大力實施‘兵支書’培養工程。目前全鎮共有4名退役軍人擔任村支部書記、4名擔任‘兩委’成員。”她表示,這些退役軍人在帶領村民發展產業、治理鄉村工作中沖鋒在前,已成為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張菡還介紹了鎮里的幫扶舉措:“我們組建了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治安巡邏、調解鄰里糾紛、搶險救災等活動,持續展現退役軍人的風采與擔當。同時,聚焦退役軍人群體在就業創業、看病就醫、養老服務等方面的實際難題,制訂并落實‘一人一策’的精準幫扶措施,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田野,馬軍信心滿懷:“我會繼續扎根農業,把產業品質做得更好,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
通訊員 孫啟夢 項錦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閱兵式前,總書記同他第一個握手 09-08
-
2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4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5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6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