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古韻潤基層 謙和善治煥新篇
今年以來,靈璧縣深入踐行“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將“謙和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治理智慧融入基層治理實踐,以黨建為引領、文化浸潤為基礎、多元共治為路徑,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強化黨建引領 筑牢治理根基
“以前一到雨季,店門口就積水,客人都不愿意來。現在管網改造好了,下雨天也能正常營業了。”近日,靈璧縣鐘馗路商戶的真切感受,反映出該縣城管局提升改造雨污管網帶來的民生溫度。
縣委社會工作部充分發揮黨組織“頭雁效應”,全面實施“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建立三級書記責任體系。目前,全縣三級黨組織書記領辦項目338個,有效推動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等民生實事落地。
“以前出了問題不知道找誰,只能干著急。現在好了,黨群服務中心、樓棟都有網格員,一反映問題,事情很快就能解決了。”目前,縣委社會工作部聯合縣委組織部通過“雙聯系雙服務雙報到”機制,推動無職黨員領崗踐諾,實現66個住宅小區黨支部全覆蓋,組建業委會60個,構建起“社區黨支部—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整合安全、應急、城管等力量融入網格,實現多網合一、聯動處置,真正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注重文化浸潤 培育和諧新風
深入挖掘“六尺巷”內涵,通過傳統曲藝、文化墻、積分超市等多種形式,推動禮讓精神融入村(居)工作日常,通過“善行積分”機制引導群眾向上向善,從源頭預防化解矛盾糾紛,比如游集鎮“傳化講堂”以琴書、大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六尺巷故事。
尹集鎮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菠林喇叭”、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靈璧琴書”,以及當地民間“鐘馗懲惡揚善”“鐘馗嘗藥救母”“鐘馗嫁妹”等孝善文化,將治理內容融入藝術表演,先后創作《都來學習民法典》《鄉村振興我來說》《彩禮風波》《美麗菠林我的家》等作品,以群眾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說理說法,有效提升法治意識與文明鄉風。
推動多元共治 提升服務效能
“小張書記,接到我們反饋的問題,帶著村‘兩委’和施工隊勘查現場,幾天時間就把邱廟街魚市,常年泡著污水中且坑坑洼洼的路修好了,徹底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一家賣魚店老板激動地說。
縣委社會工作部創新“群眾說事+多元解事”機制,打造“小張說事”“評理說事點”等議事載體,形成“群眾點單—干部接單—村民評單”閉環服務。打造“線上+線下”雙軌建議征集模式,線上依托12345熱線、人民建議專欄、“靈聽靈璧”平臺,線下以黨群服務陣地、直報點及特約建議人為渠道,分層分級暢通說事渠道,鼓勵群眾建言獻策。
該縣在新就業群體中創新推行積分制模式,構建“發現問題—上報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積分”閉環機制,實現基層治理與關愛新就業群體的“雙向奔赴”。深化“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開展“護苗行動”等志愿活動服務3萬余人次。聯合“馗鄉義警”等力量開展反詐防溺宣傳覆蓋1.2萬人次,實現基層治理與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
通訊員 李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9-16
-
3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4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5
-
6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