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緣·鄉土情
“雖與李百忍先生素未謀面,但我卻因他的書法藝術與之結下了一段深厚的‘后緣’”。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宿州美術館原館長陳曙光動情回顧了他因工作機緣與李百忍先生“相遇”“相知”的過程,并深切緬懷這位從宿州大地走出的書法巨擘,揭示了其藝術成就與故鄉水土之間深切的文化關聯。

李百忍先生
緣起:為宿州書畫立傳,初識大師風采
陳曙光與李百忍的緣分,始于一項文化工程。
“那是在2006年,我們為了系統梳理宿州的書畫發展脈絡,第一次走近李百忍先生的藝術人生。”陳曙光回憶,“當時,他作為中國書協理事、安徽省書協主席,其‘草書圣手’的聲譽早已如雷貫耳,真正深入進去,更感受到其藝術的磅礴力量和文化分量。”
這段緣分的深化則在2020年。當時,陳曙光萌發了為李百忍先生編創傳記的想法,并為此連續數月采訪了李百忍先生的長子李農。“在李農先生那里,我將李老日記與書信幾乎全部翻閱、拍照。這些第一手資料,鮮活地記錄了他與沈子善、許麟廬、賴少其、馮其庸、蕭龍士等當代書畫名士切磋技藝、探討藝術的點滴,讓我得以窺見一位立體、真實、有血有肉的藝術家,而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化的‘大師’。”陳曙光說,這段經歷讓他對李百忍的藝術人生有了更客觀、更深刻的認識。
尋根:探訪老汪湖故地,感悟藝術之源
為了更貼近李百忍的藝術靈魂,2020年仲秋,陳曙光與李農、李海青一行三人,共同尋訪了李百忍先生的出生地、成長地與歸宿地——埇橋區老汪湖。
談及此行,陳曙光語氣中充滿了感慨:“站在老汪湖畔,雖難見昔年汪洋恣肆的舊跡,但那片土地的曠遠與浪漫依然動人。他的故鄉前李村,小河潺潺,紅高粱遍野。先生的墓園靜臥于村西小紅山之上,俯瞰著故鄉。”
最令陳曙光震撼的是,墓園四周的山坡上,散落著帶有菱形紋、太陽紋的漢代古磚遺存。“‘子貢山’‘子張山’環立,漢文化遺存遍地,我瞬間理解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深意。”陳曙光認為,李百忍狂草藝術中那種深厚的歷史底蘊、浪漫不羈的激情與強大的結構張力,無疑與這片充滿古風遺韻和磅礴生命力的土地有著深刻的精神共鳴。
“那時我便想,這片土地賦予他的氣質,或許本該讓他成為一名詩人。而他,正是用如椽巨筆‘斫取青光寫楚辭’的書法詩人。”陳曙光說。
論藝:“二度創作”立論,書藝理論自成一家
作為資深藝術研究者,陳曙光系統回顧了李百忍先生的藝術成就。
陳曙光認為,李百忍先生書體全面,善行書、精狂草,以“綠竹書屋”名其齋,其書法藝術備受書壇關注。當代書壇給予“結構奇險、中鋒多變、氣勢磅礴、跌宕天成、圓筆方折、塔式方形三角留白、集諸家妙筆、創藝林一格”的高度評價,這是對他藝術成就的精準概括。
陳曙光特別闡述了李百忍提出的“二度創作”論(脫化生新和創作生新),這是李老藝術理論體系的核心。用李老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書法家進行二度創作,由詩文到書作,猶如劇本被搬到舞臺,導演和演員要進行再創作,即二度創作。這種二度創作是多形象、多風格的,書法家要將不同情調的詩文,帶著不同的感情去構思書法藝術意象,并造成與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從而使觀者獲得不同的收益。”
陳曙光還補充道,李百忍先生曾任職華東軍區文化部文藝助理員,宿縣地區文聯主席,省政協書畫社常務理事等,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的藝術視野。他的作品參加國內外一系列重大展覽,入編大型典集辭書、年鑒160余部,在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多地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并出版了《李百忍行草書法集》《書法初步》《張旭與草書藝術》等多部專著,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
傳承:捐贈義舉彰顯大家風范,藝術永歸人民
采訪最后,陳曙光談及近年來李百忍先生后人李農、李藝寧、李海青將其大量書法作品及遺物捐贈給安徽省美術館、宿州博物館、宿州美術館、《拂曉報》報史館等專業機構的大愛之舉,深感敬佩。
他動情地引用了李農先生的一句話:“李農先生說,‘我們不能拿老爺子的書法作品換豬頭肉吃,要捐給社會,讓廣大老百姓都能看到好的書法作品,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句話非常樸實,卻極有分量,它體現了李家后人的奉獻精神,讓李老的藝術從家族的珍藏變成了全民共享的文化財富,這是對李百忍先生藝術生命最好的延續方式。”
陳曙光表示,正是通過研究、尋訪和這些義舉,他完成了一場與一代藝術大師跨越時空的對話,深感一位真正藝術家的精神與力量,必將通過其作品和風范,長久滋養后世。
記者 徐蕾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主持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9-18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9-16
-
3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4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5
-
6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