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底宿州 煙火與詩意共生
□老馬
宿州,沒有黃山的奇絕、泰山的巍峨、廬山的靈秀、長白山的壯闊,它的美,是平原上緩緩鋪展的溫潤,是丘陵間悄然流淌的平實。雖是全國聞名的書畫之鄉,宿州的畫筆,卻常追隨著名山大川的身影,將本土風光晾在一旁,這無疑是種遺憾。幸而,陳曦的畫,為宿州的山水,為這片土地的晨光與暮色,撐起了一方獨特的天地。
初見《宿州之晨》,便覺眼前一亮。這幅巨作,像是從宿州清晨的薄霧里拓印而來。畫面里,宿州市政務新區的樓宇,并非冰冷的鋼筋水泥堆砌,在陳曦的筆下,它們被氤氳的霧氣環繞,染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暈,仿佛是從水墨深處生長出來,與周圍的自然景致,和諧得如同共生的藤蔓與喬木。汴河橋橫跨河面,線條簡潔卻力道十足,既有著現代建筑的利落,又暗合著傳統拱橋的韻致,似在無聲訴說著宿州古今的銜接與傳承。三角洲公園的草木,色彩豐富卻不張揚,淺綠、深褐、暖黃,層次分明,那是宿州清晨獨有的、帶著露珠與朝氣的色彩。
陳曦的山水畫,向來以本土風光為錨點。宿州八景圖,在他的筆下,不是對古籍文字的刻板圖解,而是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那些曾經只存在于史志中的景致,被他用細膩的筆觸喚醒,亭臺樓閣有了煙火氣,溪流山石有了呼吸感。新汴河景觀,他畫出了河水的蜿蜒,畫出了河畔楊柳的依依,更畫出了河畔居民散步、垂釣的日常,讓這條河不再只是地理書上的一個名詞,而是承載著宿州人記憶與生活的母親河。劉閘風光,他捕捉到了水閘起落時的動態,捕捉到了閘口水流奔騰或平緩的姿態,也捕捉到了閘邊行人駐足觀望的神情,將一處水利工程,變成了充滿生活意趣的風景。
《宿州之晨》的創作,更是為宿州山水畫開拓了全新的維度。以往的宿州本土山水畫,多聚焦于自然山水,而陳曦將城市景觀納入其中,讓現代建筑與傳統山水筆墨交融。他沒有刻意去渲染城市的繁華,而是用一種平和的視角,展現出宿州在發展中的從容與舒展。政務新區的建筑,在山水云霧的映襯下,少了幾分商業的喧囂,多了幾分人文的靜謐。汴河橋連接的不僅是河的兩岸,更是宿州的過去與現在。三角洲公園的綠意,是城市與自然的對話,是宿州人對宜居生活的向往與實踐。
陳曦的畫,有著新穎之美。他不囿于傳統山水畫的固定程式,而是根據宿州本土風光的特點,大膽創新。宿州的丘陵,沒有名山大川的險峻,他便著意刻畫其平緩的輪廓,表現其在平原上的舒展之態;宿州的河流,沒有大江大河的磅礴,他便細描其蜿蜒的曲線,表現其在大地上的溫柔纏繞。他用墨色的濃淡、干濕,營造出宿州特有的霧靄朦朧之景,讓宿州的山水,有了區別于他處的獨特氣質。
同時,他的畫又有著奇拙之美。這里的“拙”,不是笨拙,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質樸。他的筆觸,不追求過分的精巧細膩,而是帶著一種率真與拙樸,像是宿州人性格里的實在與憨厚。畫中的樹木,枝干或許不是那么挺拔修直,卻有著虬曲的蒼勁;畫中的山石,形狀或許不是那么奇崛怪異,卻有著沉穩的敦實。這種奇拙,讓他的畫遠離了浮華,更貼近宿州這片土地的本真。
陳曦用畫筆告訴人們,家鄉的風光,哪怕沒有名山大川的光環,也有著獨特的美,值得被描繪,值得被珍藏。他讓宿州的畫家們看到,身邊的一河一橋、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源泉,都能畫出動人的篇章。他的畫,也讓宿州的百姓,在畫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家園,喚起了心底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
宿州的晨,在陳曦的筆下,是水墨暈染的詩意,是煙火升騰的溫暖。他的畫,不僅是對宿州風光的記錄,更是對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愿有更多的畫家,能如陳曦一般,將目光投向家鄉的山河,用筆墨書寫屬于本土的風流。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召開 09-19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9-16
-
3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4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5
-
6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