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
□劉永宗
人間煙火,平凡卻珍貴,一粥一飯里藏著情感寄托。謝順航的《風味的初相》以莆田家常美食為引,勾起鄉愁,帶領讀者走進故鄉與童年。散文集共分三輯,88篇文章,是專注莆田美食之作。物資匱乏年代,家人與鄉親就地取材,變普通食材為美味佳肴。這些家常菜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艱苦歲月里的溫暖慰藉。
書中最動人的,是珍貴的親情與愛情。作者母親一生務農,雙手似有魔法,家中瓶瓶罐罐裝著農家智慧。她用勤勞雙手,把普通食材變成佳肴,讓艱難日子有了溫暖。父親身為廚師,廚藝精湛,年夜飯豐盛,每道菜都飽含對家人的愛。妻子從初嫁時對廚藝的生疏,到后來能做得一手好菜,這轉變背后是愛在起作用。一家人圍坐品嘗美食,歡聲笑語回蕩,其樂融融的氛圍令人向往。作者以美食為紐帶,將親情與愛情描繪得形象生動,喚起讀者對親人愛人的珍視。
《風味的初相》里,彌漫著佳節思親的鄉愁。油豆腐、紅團等美食與節令相連。過年時,紅團象征團圓,一家人圍坐共享年夜飯的場景如在眼前;元宵節,新娘子喝“紅棗茶”,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月初二及十六“祭牙”,鄉親們做吃食敬奉神靈,祈求平安;清明、端午等節日,也都有獨特美食相伴。貧寒日子里,節日美食是“高光時刻”,大家都盼著豐衣足食。光餅與戚繼光抗倭歷史相連,讓人想起莆田春節貼白額春聯、過兩次大年、鬧全國最長的元宵等獨特習俗。這些美食與習俗,承載著人們對家鄉的獨特情懷。
書中還有唇齒留香的童年記憶。“芽油(麥芽糖)”藏著少年最初的快樂,甜蜜滋味能穿越時空,喚起童年對美食的渴望;“芥藍菜”白描了青澀少年時光,饑腸轆轆時,一碗簡單的芥藍菜湯格外香甜,那是年少時對食物最純粹的感受;“仙凍”與少年時光相連,田間勞作后,這特制“飲料”是盛夏降火“神器”,清涼口感讓人難忘;“塔螺”里,作者寫“小時候吃什么都香”,讓人仿佛回到鄉下“土格厝”,嘬食塔螺,聆聽母親話語,那是童年溫暖畫面;“抽山楂”再現30多年前小學門口場景,喚起無數人塵封記憶,讓人感嘆時光匆匆。
此外,書中蘊藏著地方文化密碼。作者對故鄉愛得深沉,對莆仙風俗、民情、方言諺語信手拈來。在《芋頭飯》一文里,“芋芋又一年”形容貧寒人家年年難過年年過,蘊含著家鄉人面對困境的堅韌與樂觀;《軟粿》一文里“你說得像吃軟粿一樣”,形容說話輕巧,實際難辦,展現了鄉親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愛吃丸子天不亮”,這句冬至節的俗語里暗藏著做事情需要耐心的樸素道理;《油柑、橄欖》一文里“食之回味,滿口余甘——苦澀亦是人生的一道菜”,這些生活哲理是家鄉人民智慧的結晶。
作家高艷稱《風味的初相》是莆仙美食地圖,充溢煙火與風情。《興化鹵面》《興化米粉》等美食文章,是游子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讓人讀之口舌生津。但它與菜譜不同,“作者截取成長橫切面,鉤沉口腔與情感記憶”,或描繪民俗,或借美食闡發哲理,喚起讀者共鳴。作者語言溫婉自然,趣味橫生,每篇文章都像鑰匙,打開讀者通往故鄉的門,讓人在品味美食時,也品味到思鄉之情。
合上書頁,熟悉味道仍在舌尖縈繞,故鄉、親情、愛情、童年記憶愈發清晰。《風味的初相》讓我們在喧囂塵世中尋得心靈慰藉,明白無論走多遠,故鄉味道和溫暖記憶都不曾遠去。希望更多人讀到這本書,感受舌尖上的鄉愁,領略莆仙美食和文化的獨特魅力。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召開 09-19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9-16
-
3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4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5
-
6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