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三級防治體系” 織密生命健康防線
心腦血管疾病以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成為威脅群眾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泗縣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依托兩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著力打破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共享,全面提升“醫、防、管、救”四方面能力,逐步實現縣級強、鎮級穩、村級活的基層防治體系。
統籌規劃
筑牢防治網絡頂層設計
“過去,醫療資源相對分散,醫院‘單打獨斗’,基層能力薄弱,患者往往錯過了最佳救治時機。”泗縣衛生健康委負責人李寶軍介紹,“現在我們著力構建‘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三級防治體系,目標是實現‘未病早防、急病早治、慢病早管’。”
泗縣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納入全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和重點民生工程,成立由縣衛生健康委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基層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縣防治工作。同時,明確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為技術核心和雙龍頭,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向下輻射各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向上與高水平醫院建立協作關系的三級防治網絡架構。統籌資源配置,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設備購置、政策傾斜等方面予以優先保障,為防治網絡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
打造核心
提升縣級醫院救治“硬實力”
對于心梗、腦梗等急癥,時間就是生命。在泗縣人民醫院和泗縣中醫院,記者看到高效運轉的救治流程,急診科、心內科、導管室、影像科、檢驗科等多學科團隊24小時待命,一鍵啟動,同步響應。
集中優勢資源,全縣支持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分別按照國家最新標準建設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兩家牽頭縣級醫院共配備核磁3臺、CT9臺、DR7臺、彩超27臺,優化院內急診綠色通道流程,實現從院前急救到院內搶救、從急診科到導管室/卒中單元的無縫銜接。通過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組建由急診科、心內科、神經內科、檢驗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協作的快速救治團隊,顯著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高危疾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有效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殘率。
信息高速公路是支撐“黃金一小時”的關鍵。泗縣依托醫共體牽頭單位,建設全縣“心電一張網”項目,在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成立“心電一張網”遠程心電圖診斷中心,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全天候實時遠程心電診斷服務和疑難危重癥患者診療技術支持。
上下聯動
織密縣鎮村一體“防治網”
日前,泗縣大莊鎮衛生院成功為一名82歲的腦梗死患者實施溶栓治療,并安全轉診至縣醫院,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救治時間。據介紹,自泗縣大莊鎮衛生院卒中防治站、胸痛單元成立以來,已成功救治3例卒中患者。
暢通雙向轉診通道。建立并完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雙向轉診制度。村醫和鄉鎮衛生院醫生負責初診、篩查和穩定期患者的健康管理,一旦發現疑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立即通過綠色通道快速上轉至縣級醫院胸痛中心或卒中中心;縣級醫院對經過急性期治療進入穩定期和康復期的患者,及時下轉至鄉鎮衛生院或家庭,由基層醫療機構負責后續的康復指導、用藥管理和隨訪監測,形成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有序就醫格局。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縣級醫院定期派出專家團隊到鄉鎮衛生院開展坐診、帶教、培訓、講座,重點提升基層醫務人員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識別、初步急救(如心肺復蘇、正確服用急救藥物)、規范用藥和健康管理能力。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CT、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凝儀、眼底檢查、頸動脈斑塊檢查等先進設備,有效提高了基層的診斷準確率。項目開展以來,基層醫療機構能開展靜脈溶栓,經轉診成功救治急性胸痛、卒中患者42例。
通過不懈努力,泗縣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網絡已初步建成并顯現成效:縣級醫院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救治能力顯著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篩查、管理和轉診能力得到提升;居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縣域內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和殘疾負擔呈現下降趨勢。
這張看不見卻無比重要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網絡,正通過無數醫務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科技的賦能,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記者 馬遠征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楊軍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09-26
-
3市政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召開 09-26
-
4楊軍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09-24
-
5市委黨校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舉行 09-24
-
6宿州首店規模創歷史新高 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