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里的秋收“保衛戰”
當大多數人沉浸在國慶長假的歡樂與休閑中時,在宿州市農科院的玉米育種基地里,一群特殊的“勞動者”正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連日來,為了搶在最佳時期收獲試驗樣本,確保科研數據的精準,他們毅然放棄休假,投身于一場緊張的“搶收”戰役。
10月7日早晨7點鐘左右,基地田間地頭又響起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宿州綜合試驗站站長、市農科院玉米所所長張建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拿著記錄本和特制的采樣袋,全副武裝,再一次走進齊人高的玉米地。
“前一陣連續陰雨天,地里下不去,我們干著急!趁著這兩天不下雨了,我們要趕緊把所有的育種材料包括雜交組合、自交系等搶收完,一旦錯過最佳采收期,可能導致玉米籽粒水分變化、倒伏或霉變,一年的心血就要付諸東流了。”張建熟練地掰下一個玉米棒,快速檢查果穗的性狀,并在記錄本上記下相關數據,“這個假期,我們的任務一個是搶收,另一個就是考種,主要對每一類材料進行觀測和記錄,包括觀察記錄植株是否倒伏、是否感染病害,測量玉米株高、穗位高度,查看果穗性狀,并進行品種產量的初步評估。”
這里的玉米收獲,與普通的農事操作截然不同。它沒有大規模的機械轟鳴,而是一次極其精細的手工作業。科研人員拿著記錄本,穿梭在試驗田里,仔細觀察玉米的生長狀況,記錄著各項數據,為后續的品種選育和改良提供依據。每一行、每一株玉米都承載著不同的遺傳信息和處理參數。科研人員需要根據手中的田間種植圖,準確找到每一棵目標植株,確保“對號入座”。
“你看這個,穗位適中,稈子硬,抗倒伏能力應該不錯。籽粒脫水快,是個好性狀。”在田間的空地上,團隊成員王培一邊用尺子精準地測量玉米的穗長和穗粗,一邊對同事說。兩位同事湊近觀察:“這個品系禿尖率也很低,幾乎看不到缺粒。看來我們之前的雜交組合選對了。”王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著囑咐:“數據一定要記準確,成敗都在‘細節’里。”
“手要輕,不能把籽粒碰掉了。標簽一定要和果穗對應,一個都不能錯。”張建向團隊里的年輕成員示范著。他將采下的玉米棒輕輕放入專用紗網袋,并系緊標簽,“別小看這一個動作,數據鏈要是從這里斷了,前面所有的辛苦都可能白費。”
雖然沒有太陽,但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非常悶熱。為了避免被玉米葉子劃傷,大家都穿著長袖長褲,戴著帽子口罩,短暫的忙碌后,汗水便浸透了衣衫,然而沒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測量、觀察、記錄、取樣……一切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交談聲、記錄數據的報數聲、玉米稈輕微的摩擦聲,交織成一曲特殊的田間勞動樂章。他們忙碌的身影,在豐收的玉米地里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
“國慶假期對我們來說,不是休息期,而是一個關鍵的數據采集窗口期。”張建表示,“早一天完成考種,數據就能早一天進入分析階段,我們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玉米新品種的進程就能加快一步。想到我們的堅守能為國家種業振興和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再辛苦都值了。”
記者 孫登峰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筑夢田園間 共赴振興路 10-09
-
2任東調研秋糧生產和防汛排澇工作 10-06
-
3市政府與浙大一院就宿州分院開業事宜進行座談 10-05
-
4任東調研假期值班值守工作 10-02
-
5
-
61至8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28.70億元 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