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里結出“幸福果”
秋意漫過埇橋區的田野,朱仙莊鎮金源葡萄園內卻仍是一派蓬勃生機——連片的藤蔓間,一串串“浪漫紅顏”綴滿枝頭,深紅的果粒飽滿勻凈,在秋日陽光下泛著瑩潤光澤。果農們穿梭其間,細心打理著枝葉,指尖掠過沉甸甸的果串時,動作里滿是對豐收的珍視。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園區負責人許曉贊已蹲在葡萄架下,用手輕觸果粒察看長勢。“這‘浪漫紅顏’,學名叫魏可,是紅色系晚熟品種里的‘優等生’。”他托起一串葡萄,果粒緊實得能清晰感受到脆嫩的質感,“你嘗一口就知道,純甜無籽,還帶著股清香味兒,關鍵是果子硬實耐儲存——運輸、銷售時損耗少,經銷商都搶著要。”
這份“搶手”,藏在實打實的品質與效益里。魏可葡萄的深紅色澤并非徒有其表,飽滿的果粒、穩定的口感,讓它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單價始終保持在每斤20元以上。如今園區120畝魏可葡萄,畝產可達5000斤,效益相當可觀;而連片的葡萄園,也成了秋日里朱仙莊鎮一道亮眼風景線,紅果、綠藤、藍天相映,成了當地特色農業的一張“視覺名片”。
只是這“好果子”,從來不是“輕松得”。許曉贊坦言,魏可葡萄是“嬌貴品種”——最怕裂果,水澆多了、施肥時機不對,都可能讓果子“開口”,前期他們就吃過不少虧。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園區專門請了農業技術人員駐園指導,從灌溉量到施肥周期,都制定了精細化方案:什么時候澆“保果水”、什么時候施“膨果肥”,都要嚴格卡點來;加上魏可葡萄需要頻繁疏果、整枝。“人工用工量特別大,得天天盯、勤管理。”
除了“精管”,園區更在“巧布局”上花了心思。走進葡萄園,16個促早溫室大棚、160個常規避雨棚錯落分布,300畝的種植面積里,設施農業占比近半——這些棚膜像“保護傘”,既能擋住暴雨、強光,又能調節棚內溫濕度,將天氣變化對果實品質的影響降到最低。更關鍵的是,園區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搞起了品種多元化種植:從7月起,采摘季便拉開了序幕——先是巨峰系列的長野紫搶先成熟,紫黑色的果粒甜中帶點微酸,正好填補早期市場空白;緊接著陽光玫瑰上市,脆甜帶香的口感吸引一波消費者;等到秋意濃時,魏可葡萄接棒,一直能賣到12月。
“錯峰上市,既延長了銷售周期,又保證了市場供應不脫節,還能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品種。”許曉贊說,最近園區已經在規劃品種升級——打算把部分陽光玫瑰地塊,換成更適配本地氣候、市場接受度更高的新品種;光是巨峰系列的新成員長野紫,目前就已經種了20多畝,紫黑的果粒、濃郁的風味,試種階段就受到不少客商關注。
品種在更新,效益在提升,周邊農戶也跟著受益。每年疏果、疏花的旺季,園區每天最多要雇200人,附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工錢。“現在每天都有客商開車來采購,葡萄根本不愁賣!”一位正在修剪枝葉的農戶笑著說,手上的活沒停,語氣里滿是踏實——對他們來說,葡萄園不僅是“結果子的地”,更是“掙票子的路”。
■ 記者 曾慶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文明潤沃野 鄉村沐新風 10-13
-
2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議 10-11
-
3任東調研技改投資項目建設工作 10-11
-
4宿州市秋糧收獲過半 10-11
-
5
-
6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宿州新篇章貢獻科技力量 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