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賦能“小網格” 推進基層“大治理”
近年來,蕭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模式,通過因地制宜劃網格、以上率下進網格、共駐共建優網格,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實現基層治理從粗放向精細、被動向主動、分散向集中的轉變。
因地制宜劃網格 變“條塊治理”為“網格集成”
細分網格層次。按照“界定清晰、便于管理、集中包戶、全面覆蓋”的原則,對村(社區)戶數、運行情況等逐一調查梳理,在行政區劃框架內科學劃分一級網格26個、二級網格277個、三級網格2366個。配強網格隊伍。實行“一格一長”,以村(社區)“兩委”干部、鄉村振興小組長、村民小組長、村級后備干部為主,社會力量聘任為輔,全縣共配備網格員4860名。創新開展“交朋友、聽意見、強自覺、比干勁”“年輕干部大走訪大調研”活動,141名年輕干部、到村任職選調生深入農村(社區)網格,與黨員群眾聊家常、話經營、謀發展,凝聚網格治理力量。建強網格陣地。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打造集“群眾說事點”“鄰里中心”“黨員議事點”為一體的“左鄰右里”網格黨群服務站361個,使網格點成為群眾的綜治點、服務點、活動點、宣傳點、教育點,進一步提高網格化“一線”硬件保障水平,有效打通網格化治理服務“最后一公里”。
以上率下進網格 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下沉”
人往格中去。健全完善領導干部接待群眾制度,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落實“四下基層”,遍訪全縣23個鄉鎮、3個街道,26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結合“群眾說事日”“我為群眾辦實事”和“為民服務‘送到家’”等活動,推動群眾事、群眾議、群眾評,網格一線采集民意、化解糾紛、解決難題900余件。事在格中辦。建立網格員“坐班+巡班”工作制度,創新打造“暖蜂歸宿·黨群驛站”21處,定期開展暖“新”服務活動,引導60余名快遞員、外賣員“隨手拍”發現問題、“口傳心”傳遞政策溫暖、“走基層”解決問題等,不斷形成“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問題在網格化解、工作在網格落實”的網格治理格局。服務零距離。聚焦打造“一刻鐘服務圈”,將服務事項代辦、休閑娛樂、鄉風文明傳播、快遞寄存、老年人照料、幼兒作業輔導等整合進網格服務事項清單,推動網格員化身服務員,通過“居民點單、組織下單、黨員接單”的形式對接民意需求,解決涉及居民生活的住房、教育、醫療、健康等難題。
共駐共建優網格 變“單一服務”為“多元共治”
組建服務隊伍。按照“常駐+派駐+機動”組合方式,組建為民服務3支隊伍,通過集結社區“兩委”、兼職委員、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力量,實現網格服務“24小時在線不打烊”。同時成立“鄰里幫幫團”“五老協調團”“紅管家服務團”3個志愿者服務團隊,累計服務轄區居民300余次,協調化解矛盾糾紛70余次。用好“四員八法”。推動網格員當好社會隱患的“排查員”、為民代理的“服務員”、法德序俗的“宣傳員”、網格輿情的“信息員”,靈活運用悉心傾聽法、化繁為簡法、落實訴求法、釋法明理法、困難救助法、以情換心法、實例類比法、依法警示法,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注重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銀發力量”,依托各級網格長成立“鄉賢五老調解室”10個,共接待來訪群眾200余次,處理糾紛70余起。推動多網融合。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力量整合為聯系服務群眾優勢,依托為民服務送到家“4+2”隊伍建設,建強衛生健康協會、文化娛樂協會、紅白理事會、老年協會和黨員隊伍、鄉賢組織交叉互融的服務隊伍,嘗試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服務,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通訊員 李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與馬宗立舉行工作會談 10-17
-
2市政府召開第80次常務會議 10-17
-
3前九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32.21億元 10-17
-
4任東調研寵物經濟發展 10-13
-
5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議 10-11
-
6任東調研技改投資項目建設工作 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