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頭村:直播打開紅薯“出山”路
連綿陰雨困住了丁里鎮河頭村的田間路,卻沒能擋住紅薯的“出山”路。近日,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臨時電商直播間里,村后備干部劉婉晴對著鏡頭吆喝:“家人們,看這流糖的蜜薯,現挖現發,順豐包郵!”屏幕上訂單提示不斷跳動,開播僅一周,全村已售出紅薯近萬斤,不僅化解了雨期滯銷危機,更讓“河頭蜜薯”成了電商平臺的熱門標簽。
河頭村是富硒沙壤土,孕育出的紅薯以“甜糯流蜜”聞名周邊。今年全村種植面積擴大至70畝,眼看豐收在即,連續降雨卻澆滅了農戶豐收的喜悅。

“往年這時收購商早排隊收購了,今年田地泥濘車進不來,紅薯放家里三天就發芽。”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朋朋的愁容,道出了40多戶種植戶的焦慮。
急難當頭,參加過電商培訓的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浪提出直播帶貨的想法。村“兩委”商量后決定試一把,在村部建起臨時直播間,湊齊了手機、補光燈、簡易貨架“三件套”,8名村干部組成直播小分隊,一場“雨期突圍戰”就此打響。
在首場直播里,劉海浪帶著幾箱剛從田里運回來的紅薯,剛一走進鏡頭就被網友的彈幕“包圍”。“書記,這紅薯看著挺新鮮,就是不知道買回去咋保存,放幾天會不會壞啊?”一條帶著疑問的彈幕剛飄過去,劉海浪就笑著湊到鏡頭前,伸手拿起一個中等大小的紅薯回應:“這位家人問得好!咱河頭村的紅薯分兩種,這種表皮光滑的蜜薯,找個通風的竹筐裝著,底下墊張舊報紙吸潮氣;那種紅心西瓜紅蜜薯,直接放在陰涼的窗臺,千萬別悶在塑料袋里,容易發芽。”他一邊說,一邊從旁邊的筐里翻出兩種不同的紅薯對比,連紅薯蒂部的細微差別都指給網友看。
有網友接著問:“雨天挖的紅薯會不會不甜?”劉海浪從身后紙箱里拿出一個剛切開的蜜薯:“大家看,咱這紅薯是沙壤土種的,雨天雖然難挖,但糖分都鎖在里頭。我剛切的這個,蒸著吃甜糯,烤著吃流蜜。”話音剛落,屏幕上的“下單”按鈕就開始頻繁跳動,原本安靜的評論區也熱鬧起來,“要兩斤蜜薯”“給爸媽買箱試試”的留言不斷刷屏。
這場直播沒有精致的話術,也沒有復雜的布景,卻憑著這份接地氣的“泥味”,讓河頭村的紅薯通過鏡頭走進網友的視野。
首戰告捷后,團隊迅速優化直播策略,把直播間搬到紅薯地旁,每天直播挖薯過程,展示分選打包,全程透明。品質把控更是不敢松懈。針對網友擔心的“大小不一”“運輸損壞”等問題,村里制定了嚴格的品控標準:按重量分成小果、中果、大果3個等級,打包時用珍珠棉包裹,外層套防水紙箱,每箱還附贈一張精美卡片,上面寫著紅薯的各種做法。“農產品直播最怕貨不對板,咱賣的不僅是紅薯,更是河頭村的名聲。”村干部袁敬艷的話,成了團隊的共識。這種嚴謹態度換來了口碑,店鋪好評率達98%,復購訂單占比超30%。
直播帶來的不僅是銷量增長,更重塑了村莊的發展生態。村民們發現,原來“土得掉渣”的紅薯也能賣出“網紅價”:分級后的蜜薯每斤賣到2.5元,是收購商報價的2倍。截至10月中旬,全村紅薯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20%,還帶動周邊3個村銷售紅薯近4000斤。
從雨季滯銷到云端熱賣,河頭村的紅薯直播,不僅是一次應急突圍,更是鄉村產業轉型的生動實踐。當傳統農業遇上數字技術,當淳樸農戶學會對著鏡頭“吆喝”,鄉村振興的活力便在這一次次鏡頭切換中不斷迸發。雨過天晴時,河頭村的紅薯已帶著泥土的芬芳,通過“云”端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通訊員 吳奇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督導大運河遺址保護工作 10-24
-
2
-
3楊軍主持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10-21
-
41至9月宿州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1億元 10-18
-
5楊軍與馬宗立舉行工作會談 10-17
-
6前九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32.21億元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