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漢韻新風 共繪雙城秋色
10月29日至30日,宿州市委網信辦、徐州市委網信辦共同舉辦2025“雙城對望·交換秋天”活動,來自宿州的自媒體人士及網絡媒體記者代表20余人赴徐州,感受徐州秀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人文歷史和蓬勃的發展態勢。
“彭城七里”是徐州老城區內一條南北走向的歷史文化軸線,南起云龍山腳下的下圓墩遺址,經徐州博物館、崔燾故居、戶部山、城下城遺址博物館、文廟等城市景點,北抵古黃河畔黃樓,沿線匯聚235處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遺存,是徐州厚重歷史的精華、千年文脈的基底。
行程首站,采風團來到云龍山腳下的下圓墩遺址。這座4300年前的城市地標,用斑駁的陶片、神秘的甲骨文與四季浮雕,向大家無聲訴說著彭城大地的初代故事。采風團在此聆聽講解員解說這片土地作為“彭城之源”的非凡意義,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開啟。
“彭城七里既是彭城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現代與傳統交融的文旅地標。”媒體代表武銀鳳表示,大家在徐州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置身其中,既領略了徐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感受了現代都市的繁華。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景區占地面積79萬平方米,有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淮海戰役紀念館、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等景點,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塔前平臺,采風團舉行莊嚴的瞻仰儀式。采風團敬獻花籃,肅立默哀,隨后瞻仰紀念塔,并參觀“人民的豐碑——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建成開放60周年圖片展”,重溫這座精神豐碑的光輝歷程,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信仰力量。
淮海戰役紀念館內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斑駁的戰爭文物、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復原,再現了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人民群眾傾力支前的壯闊畫卷。自媒體代表陳志凱仔細觀看,深有感觸地表示,淮海戰役紀念館展示了淮海戰役氣勢恢宏的歷史進程和偉大勝利的時代價值,昭示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激勵著我們要牢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持續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讓淮海戰役革命歷史通過網絡平臺薪火相傳。
紫山藝術村位于銅山區漢王鎮中心,環繞紫金山而建,東臨拔劍泉與漢王水庫,依山傍水的環境中,保留著濃郁的鄉村風土人情與傳統風貌。近年來,漢王鎮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鎮為目標,全力打造淮海地區首屈一指的藝術村,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舒適的創作環境和貼心的配套服務,讓藝術家樂意來、留得住、發展好。目前,已有20多位從事鐵壺、香包、剪紙、陶藝、盤扣的藝術家入駐紫山,開發旅游文創產品10余種,年接待游客量達100余萬人。
“從追溯漢史的拔劍泉,到體驗鄉韻的紫山藝術村,再到探尋文魂的張竹坡紀念館,這里不僅有特色餐飲、精品民宿與農耕文化體驗,更藏著豐富的文化打卡點,處處浸染鄉愁與文化韻味,讓我們在山水間感受文化、在休閑中觸摸歷史。”媒體代表宋卿說。
“交換春天/秋天”活動已成功舉辦多年,現成為對外宣傳推介宿州,加強城際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網絡文化活動品牌。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宿州和徐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活動將依托雙方城市網絡媒體資源,充分調動各自網絡從業人員的力量,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進一步提高兩地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共同書寫網絡文明建設新篇章。
記者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鐘馗故里“轉”動“工業之軸” 11-03
-
2全市項目投資工作推進會召開 10-31
-
3全市“十五五”重點投資項目謀劃交流會召開 10-30
-
4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10-28
-
5全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工作調度會召開 10-27
-
6宿州“無廢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