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讓紅色記憶照亮前行征程
8月20日,記者跟隨由中共宿州市委宣傳部、宿州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的“抗日烽火路”采訪團專程走進泗縣烈士陵園,重溫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聆聽先烈們用生命書寫的英雄壯歌。作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國防教育基地、安徽省黨員干部黨史教育基地,這里不僅安葬著無數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的英烈,更珍藏著皖東北軍民在抗日戰爭時期浴血奮戰的紅色記憶。
“歡迎來到泗縣烈士陵園,這座陵園始建于1964 年,是縣委、縣政府為紀念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而興建的,占地面積達51400 平方米,園內的烈士塑像、紀念碑、英名墻、紀念館等建筑,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剛踏入陵園大門,講解員鄧雅清便熱情地迎了上來。隨著她的指引,采訪團首先來到正對北大門的雪楓亭。“亭中間懸掛的‘雪楓亭’牌匾,是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而亭壁玉石上雕刻的陳毅元帥《哭彭八首》,更是字字泣血、感人至深。” 鄧雅清指著亭內的題刻,聲音不自覺地放緩,“彭雪楓將軍是我黨德才兼備的軍事家、政治家,他與泗縣的抗日歷史緊密相連,這座亭子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建,讓后人永遠銘記他的功勛”。
穿過雪楓亭,東西兩側的烈士碑廊映入眼簾,廊下六座縣團級烈士墓碑靜靜矗立,田古、曹化東、王亞箴、王子玉、魏正賓、王允昭 —— 碑上鐫刻的名字,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清晰。“這些烈士都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英雄模范,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為民族解放事業奉獻了一切。” 鄧雅清逐一介紹著烈士們的生平,“比如曹化東烈士,抗日戰爭時期他深入敵后,組織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王亞箴烈士則以筆為槍,通過文章宣傳抗日主張,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他們的事跡,至今仍能讓我們感受到當年革命者的堅定信仰。”
沿著環園小路向西而行,道路兩旁的青松翠柏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英雄的土地。不一會兒,一面金碧輝煌的浮雕墻出現在眼前,黑色的背景上,金色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組浮雕生動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場景,有戰士們奮勇殺敵的激烈畫面,有干部群眾商討作戰方案的嚴肅場景,還有工作人員開展抗日宣傳、傳遞革命思想的片段。” 鄧雅清指著浮雕中的人物,“大家可以仔細看,這些人物的眼神都格外堅毅,哪怕隔著數十年的時光,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不懼危險、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就是抗日精神最直觀的體現”。
在陵園東南側的烈士墓區,氣氛愈發肅穆。這里占地1000 平方米,二十座墓穴整齊排列在松柏之間,遷葬于此的,都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勇犧牲的烈士,其中最小的僅19 歲。而墓區旁的烈士英名墻,約18 平方米的墻面鐫刻著1042 名泗縣籍革命烈士的名字,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泗縣是革命老區,早在1925 年就有中共黨組織開展活動,1930 年的‘泗縣石梁河農民暴動’更是震驚蘇皖。抗日戰爭時期,無數泗縣兒女投身革命,為了保衛家鄉、抗擊日寇,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英名墻上的名字,就是泗縣人民永遠的驕傲。” 鄧雅清指著英名墻坦言,“我們每次講解到這里,都會提醒參觀者放慢腳步,因為每一個名字,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在墓區東側,陳廷甫與他的母親陳大娘的墓碑格外引人注目。鄧雅清蹲下身,輕輕拂去墓碑上的微塵,向采訪團講述這對 “革命母子” 的感人故事:“陳廷甫是泗縣大莊鎮人,1948 年在對敵作戰中為掩護區大隊突圍被俘,敵人對他嚴刑拷打,可他始終堅貞不屈。赴刑場時,他面不改色,怒斥頑敵,還向百姓微笑致意,最后昂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慷慨就義時年僅28 歲。而他的母親陳大娘,在抗戰時期是泗北中共地下黨聯絡站負責人,即便兒子和四位親人相繼犧牲,她依然不顧自身安危,堅持為黨組織傳送重要情報。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對母子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什么是革命信仰。”
“泗縣的抗日歷史,是皖東北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彭雪楓、江上青兩位烈士,更是這段歷史中耀眼的‘雙子星’。” 泗縣烈士陵園主任孫德龍在接受采訪時,從歷史背景切入,為記者們梳理了泗縣的抗日脈絡,“彭雪楓將軍1907年出生于河南鎮平,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9月,他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豫皖蘇地區,在泗縣一帶開辟抗日根據地。他不僅是出色的軍事家,還是‘儒將’的代表,創辦的《拂曉報》、培育的‘拂曉劇團’,與‘騎兵團’并稱為他建軍治軍的‘三件寶’,這些都成為喚醒民眾、凝聚抗日力量的重要載體。”

1944年8月,彭雪楓率領新四軍第四師西征,短短一個月就收復了豫皖蘇中心地區,可在同年9 月收復河南夏邑八里莊的戰斗中,他不幸被敵人子彈擊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孫德龍介紹:“為了紀念他,我們修建了彭雪楓紀念館,館內通過圖片、文字和實物,全面展現了他戎馬倥傯的一生。每年清明、930 烈士公祭日,我們都會在這里舉行紀念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跡,傳承他的精神。”
位于該陵園最西端的江上青紀念廣場上的江上青銅像在青松翠竹的掩映下,盡顯地下工作者的堅韌與冷靜。“江上青是我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11 年出生于江蘇揚州,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 年泗城淪陷后,他受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遣,以國民黨皖六區專署秘書的身份為掩護,在皖東北開展統戰工作。他創辦《皖東北日報》宣傳抗日主張,建立軍政干校培養革命干部,還積極聯絡各方力量,促成了盛子瑾與張愛萍、劉玉柱的會談,為八路軍、新四軍在皖東北建立辦事處奠定了基礎,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奠基人。” 孫德龍遺憾地說,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陪同盛子瑾赴靈璧商談合作抗日時,途經泗縣東北小灣村遭遇反動武裝襲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8歲,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為皖東北抗日事業作出的貢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如今,江上青紀念館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他革命生涯的見證,也承載著他未竟的革命理想。
在談及陵園的建設與傳承工作時,孫德龍表示,近年來,陵園不斷完善展陳內容、優化服務設施,通過 “沉浸式講解”“紅色故事分享會” 等形式,讓抗日歷史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紅色地標,更要講好紅色故事,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從先烈的事跡中汲取力量。現在,每年都有上萬名群眾、學生來這里參觀學習,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不畏強敵、敢于犧牲、團結奮斗’的抗日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動力。”
從雪楓亭到烈士墓區,從紀念館到紀念廣場,泗縣烈士陵園的每一處建筑、每一件展品,都是對歷史的銘記,對英烈的致敬。正如鄧雅清所說:“我們講解的不僅是故事,更是精神;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陵園,更是信仰。希望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記住那段抗日烽火路,讓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作者:安徽經濟報融媒體記者 趙雪劍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走訪慰問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干部 08-26
-
2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8-14
-
3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4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5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6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