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白居易“活”在當下
五月的宿州,新汴河畔,一場穿越千年的詩意對話正在上演。

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開幕式現(xiàn)場 蘇洋/攝
當“離離原上草”的韻律遇見短視頻,當《長恨歌》的纏綿邂逅AI主持人,汴河水的波光里,倒映出兩個宿州——千年前那個孕育“野火燒不盡”的農耕小城,與今天用AI令白居易“重生”的創(chuàng)意之都。
5月16日、17日,“千秋對話 詩韻宿州”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在宿州舉辦。
這場盛會深挖白居易詩詞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一座千年古城,如何將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DNA植入城市發(fā)展的血脈,如何讓白居易IP“活”在當下。
一
白居易與宿州的淵源,遠比教科書告訴我們的更為深刻。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11歲的白居易隨家人遷居符離,棲居東林草堂,一住就是22年。

東林草堂 來源:宿州文化旅游公眾號
這位日后成為唐代著名詩人的才俊,或許未曾想到,他在宿州度過的光陰,會成為這座城市最珍貴的文化記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韌,“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返”的鄉(xiāng)愁,這些誕生于宿州大地上的詩句,已融入城市的精神血脈。
汴河水映射著詩人青春的倒影,東林草堂的燈火見證了他與湘靈的凄美愛情。宿州不是白居易生命中的驛站,而是他詩歌美學的重要孕育地——那些心系民生、“老嫗能解”的詩句,萌芽于他對宿州民間百態(tài)的觀察。
今天,站在新汴河景區(qū),我們仍能感受到詩人筆下“汴水流,泗水流”的纏綿情思,這條文化臍帶從未斷裂。
二
在5月16日的詩詞大會開幕式上,AI主持人與真人聯(lián)動對話,不是簡單的技術炫技,而是古今對話的隱喻;白居易AIGC畫像的發(fā)布,讓歷史人物穿越時空與當代人面對面;民樂演奏《長相思 汴水流》與童聲合唱《賦得古原草送別》,完成了經典的多維演繹……
AI主持、AIGC畫像、音樂潮玩區(qū),這些現(xiàn)代元素非但沒有削弱傳統(tǒng)文化的莊重,反而讓年輕一代尋得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橋梁。
宿州的創(chuàng)新,在于用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古老故事;宿州的智慧,在于懂得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活”在當下。
這不是一次文化復古,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化解碼工程。
這場文化解碼工程,展現(xiàn)了出色的系統(tǒng)性思維。從學術層面的“白居易課題研究成果發(fā)布”,到藝術呈現(xiàn)的《長恨歌》雙人舞;從味覺體驗的“白居易點贊的宿州美食”,到視覺沖擊的書畫剪紙展;從線上短視頻傳播,到線下“跟著白居易游宿州”的精品路線——宿州構建了一個多維立體的文化傳播矩陣。
三
當代文旅融合的核心挑戰(zhàn),在于如何讓文化從“資源”變?yōu)椤百Y本”。因此,宿州對白居易IP進行了系統(tǒng)開發(fā),邀請這位“老朋友”參與現(xiàn)代城市的構建。
宿州既沒有將白居易神化為不可親近的文化符號,也沒有將其庸俗化為商業(yè)噱頭,而是讓詩人生平與城市地理產生可觸摸的聯(lián)結,令詩詞不再是抽象的文學,而成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場景。

汴河博物館 蘇洋/攝
當游客在“創(chuàng)意集市”品嘗與白居易詩詞相關的創(chuàng)意輕食,購買以詩詞為靈感的文創(chuàng)產品時,文化消費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當“跟著白居易游宿州”的線路成為網紅打卡點,文化傳播就實現(xiàn)了幾何級增長。
將文化植入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讓詩歌不僅是精神享受,也成為經濟動能。
與宿州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聯(lián)動,更構建起完整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使文旅融合從單點突破走向全域發(fā)展。
這根植于地方文脈的創(chuàng)意,比任何舶來的文化符號都更具生命力。
這給我們以深刻啟迪:文化從來不是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可以參與現(xiàn)代生活的活性因子。
這也給中小城市文旅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其面面俱到,不如深耕一點。宿州雖沒有西安的古都氣派,缺少蘇杭的先天優(yōu)勢,卻用“精準打擊”策略在文化戰(zhàn)場突圍。
這座城深諳“四兩撥千斤”之道:用一場詩詞大會替代億元級文旅項目,拿AI主持人置換明星天價出場費。這一“輕資產運營”模式,為類似城市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樣本——與其對文旅項目過度包裝,不如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代碼重新編譯。
四
站在新汴河畔展望,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不應只是年度文化慶典,而應成為城市轉型的催化劑。

新汴河美景 張成伍/攝
當詩詞文化、歷史資源真正轉化為文旅產業(yè)優(yōu)勢,宿州便找到了差異化發(fā)展的密鑰。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千秋對話”中,宿州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穿行在街巷煙火中的生命律動;城市發(fā)展不是對過去的背叛,而是讓歷史以新的方式延續(xù)其敘事。
當每個宿州孩子都能在梨花樹下吟出“人間四月芳菲盡”,當每位游客漫步在汴河之畔都能欣賞到“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白居易與宿州的千年之約,便擁有了它的現(xiàn)代意義。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乘“風”占先機 打造新“食”尚 05-19
-
2
-
3
-
4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增進殘疾人民生福祉 05-13
-
5宿州奮力譜寫數(shù)字經濟精彩篇章 05-12
-
6



